第二場

ruangrupa

日期
2019/10/11 14:20-14:50
地點
台北市立美術館視聽室

延展的客廳:空間和談話

在ruangrupa的諸多實踐中,我們經常在不同的脈絡下工作,也曾多次邀請不同背景的人到雅加達。不但每次都會思索自己可以為參訪的地方和社群帶來什麼,也會思考如何執行有意義的會議、對話,和交流。如何面對新的工作模式和方法,新的見解,以及不確定性?從新的協商和際遇中我們可以帶走什麼?如何把誤解看得比理解更有趣?我們所進行的是包羅萬象的社會的、空間的和個人的實踐。從零開始,在都會環境中用我們的肉身自然地打造、延展,以此來創造空間,每天辦現場活動。

現在來分享我們如何將生態系統發展為再生知識,以及在Gudskul ekosistem中所開發的合作平台。我們也以Sonsbeek與Gudskul ekosistem為例,探討如何以空間和會話實踐作為一種翻譯策略,將制度實踐/美學帶進其他脈絡。

 

 

關於ruangrupa

印尼當代藝術集合ruangrupa由雅加達的一群藝術家於2000年創立。作為一非營利組織,ruangrupa結合藝術家以及來自社會科學、政治、科技與媒體等不同領域的專才,給予印尼城市的當代議題具備批判性的觀察與觀點。ruangrupa同時也以展覽、藝術節、藝術實驗室、工作坊、研究,以及書、雜誌、線上日誌等形式,實踐許多共創計畫。

ruangrupa曾參與眾多國際合作與交換計畫,包括:光州雙年展(2002、2018)、伊斯坦堡雙年展(2005)、亞太三年展(2012)、新加坡雙年展(2011)、聖保羅雙年展 (2014)、愛知三年展(2016)、巴黎龐畢度中心集體智慧(Cosmopolis) 平台計畫 (2017),以及荷蘭阿納姆「Sonsbeek 2016:transACTION」(2016)。

自2015到2018年,ruangrupa與多位雅加達藝術家於共同發展Gudang Sarinah Ekosistem跨領域文化平台,旨在維繫、培育及建立整合系統,支持創意人才、多元社群及機構;同時也促進了合作連結與知識分享,鼓勵批判性思考、創意與創新。平台的成果則是透過展覽、藝術節、工作坊、討論會、電影放映、音樂會與期刊專書等方式對公眾開放。

2018年,有了先前Gudang Sarinah Ekosistem的經驗之後,ruangrupa 與Serrum及 Grafis Huru Hara兩團體共同發起「GUD- SKUL當代藝術集合生態學」(GUD-SKUL: contemporary art collective and ecosystem studies,讀音似英文的「好學校(good school)」),並且以公共學習空間的方式經營,拓展對共享價值(collective values) 的理解,例如:平等、分享、團結、友誼、歸屬感等。


ruangrupa

埃德.達瑪萬
Ade DARMAWAN
藝術家、策展人及藝術集合ruangrupa總監,現居住與工作於印尼雅加達,畢業於印尼藝術學院,主修平面藝術。1998年於雅加達的切曼提當代藝術畫廊(今切曼提藝術村Cemeti Art House)首次個展「魔幻中心」後,便前往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視覺藝術學院進行為期兩年的的駐村計畫。2000年返回雅加達,與五位藝術家組成藝術集合ruangrupa,致力於視覺藝術與社會文化脈絡的連結,尤其是都市環境等相關議題的拓展。

達瑪萬的創作類別涵蓋裝置、物件、繪畫、數位輸出與錄像。在印尼及世界各地以藝術家與策展人等不同身份參與許多藝術計畫與展覽,2015年,於德國法蘭克福門廊美術館(Portikus Frankfurt)舉辦個展;緊接著於2016年巡迴至荷蘭愛因荷芬的凡阿貝美術館(Van Abbe Museum)。曾以藝術家身份參與多項國際大展,包括:2016年的光州雙年展及新加坡雙年展;同時也以與東南亞策展人與藝術家策劃多項展覽合作計畫,包含:「流動河景」(2012)、「媒體 / 藝術廚房」(2013)以及「狀況報告」(2017)。

透過ruangrupa這一藝術家集合,達瑪萬參與過2002年光州雙年展、2005年伊斯坦堡雙年展、2012年布里斯本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2014聖保羅雙年展,以及荷蘭阿納姆「Sonsbeek 2016:transACTION」(2016)。2006年至2009間擔任雅加達藝術委員會成員一職,並於2009年成為雅加達雙年展藝術總監,2013年成為該雙年展的執行長。
馬讓・安登
Mirwan ANDAN
1999到2004年於望加錫的Hasanuddin大學主修法國文學,2012年畢業於雅加達印尼大學(Universitas Indonesia),主修政治科學。從2007年至今,任職於ruangrupa研究與發展部門;2015年以研究員身份參與雅加達雙年展;隔年2016年,共同策劃荷蘭阿納姆「Sonsbeek 2016: transACTION」(2016)。

文章編輯著作包括:「All for Jakarta — a note on the tenth anniversary of ruangrupa: Decompression #10, Expanding the Space and Public」,收錄於《亞際文化研究期刊》(2011);以及由Kuldesak Network出版的《20Kuldesak: Networking, Rebelling, Maneuvering, Moving》(2018)。多次參與國際論壇,包括:獨立創意藝術空間中心領袖訓練(亞歐基金會,巴黎,2007)、以文化看見歐亞交流工作坊(亞歐基金會,下龍灣,2010)、獨立狀態:全球獨立空間論壇(RAEDC當代藝術中心,洛杉磯,2011)、青年領袖與公民參與訓練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雅加達,2013)、跨亞洲文化研究論壇(泗水,2015)、柏林會議:和平信仰的責任(德國與芬蘭外交部,柏林,2018)、信仰自由促進會議(美國國務院,華盛頓,2018)。

自2016-2018年,擔任印尼教育文化部顧問。現居雅加達與錫江兩地。近期於雅加達設立一小型圖館Riwanua,並且持續與其他研究員、藝術家與文化行動者於錫江進行Jalur Timur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