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主題演講

皮力

日期
2019/10/13 13:00-14:00
地點
台北市立美術館視聽室

作品或 / 與 / 及觀念:美術館情境下的策展與歷史建構

今日的絕大部分藝術博物館(包括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藝術史表述,是建立在十九世紀以來的以沃爾夫林(Heinrich Wölfflin)和李格爾(Aloïs Riegl)為代表的「藝術史自治」的觀念基礎之上的。沃爾夫林製造了形式與題材之間的對立,將所有看不見的東西歸納為主題,而將物質(matter),包括再現、圖畫母題、各種表現形式、色調,乃至不同工具的使用歸納為「形式的視覺層」。沃爾夫林不關注主題,而是用類似數學的方法來描述形式的特徵,用類似函數的方法來歸納風格的變化,從時間的辯證的方面演示出形式的變化。李格爾則將風格變化的動因歸結為「藝術意志」(Kunstwollen)——一種自發的形式衝動。在沃爾夫林和李格爾的理論中,通過對於形式演進的研究,藝術史的言說和表達獲得了自治和尊嚴。

幾乎與與博物館沿著上述方向通過收藏陳列建構起自己的藝術史表述的同時,藝術的創造在過去百年間發生巨大的變化,它呈現出越來越強的非物質化傾向,行為、展演、觀念主義與社會介入等範疇以展覽和行動為載體不斷生成。博物館實踐與藝術的發展之間背離要求我們不斷思考作為觀念的藝術與作為形式的藝術如何在博物館的藝術史敘述和呈現中並存,或者說博物館如何矯枉過正,呈現出藝術的觀念史。近年來,對於文獻和展覽史的研究,也正是反映了對以藝術作品為主體建立藝術史敘述的不滿和衝擊。

阿甘本在《阿比・瓦爾堡的無名之學》(Aby Warburg and the Nameless Science)中,抽離出瓦爾堡關於圖像的概念和方法,意即,將被藝術史遺棄的圖像與傳統的藝術史重組。阿甘本及其筆下的瓦爾堡以一種與傳統藝術史斷裂的方法,將藝術史進化成新的形態。阿甘本寫道:

「對瓦爾堡來說,象徵和圖像扮演的角色,和『記憶痕跡』在賽蒙關於個體的神經系統的概念中扮演的角色是一樣的;它們都是作為社會記憶的一項遺產倖存下來的,一種能荷與一種情感的經驗的結晶,並且,和萊頓瓶中儲存的電一樣,它只有通過與一個特定時期的『選擇意志』接觸,才是有效的。這就是為什麼瓦爾堡常說,象徵是『能量痕跡』(dynamograms)在一種巨大的張力狀態中傳遞給藝術家的,它們不會再其活性的和鈍性的、正的和負的能荷中極化;它們的極化,是通過與一個新時代和它的生存需要的遭遇發生的,因此而可能帶來一次意義的徹底轉變。」

而這將是我們討論開始地方……

 

 

皮力
現為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的希克資深策展人。此前他曾擔任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系常務副主任(2001-2012),也是北京U空間與博而勵畫廊(2005-2012)的創辦人之一。皮力策劃的展覽包括2015年在英國曼徹斯特惠特沃斯美術館(Whitworth Gallery)及2014年在瑞典默奥大學視覺藝術博物館(Bildmuseet)舉辦的「對就是錯:M+希克收藏的中國藝術四十」、2002年於日本東京歌劇博物館舉辦之展「Under Construction」、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舉辦的「潤化:亞太媒體藝術」(2002)、2002年於北京現代藝術中心及2001年於南韓東亞日報博物館舉辦的「Fantasy Zone」,以及2002年於深圳何香凝美術館舉辦的「圖像就是力量」。2006年,皮力曾為「Media City Seoul」擔任策展人。此外,他是2002年上海雙年展和2003年「中國怎麼樣?」(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的助理策展人。皮力出版的著作包括《向道德主義告别》(2018)、《從行動到觀念》(2015)。皮力擁有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理論博士學位。
回應人/主持人:郭昭蘭
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專任副教授,主要教授現代與當代藝術、藝術史學理論與策展實踐。她的博士論文主要研究美國評論如何透過詮釋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與1960年代美國新達達藝術,建構其反現代主義版本的後現代藝術理論。郭昭蘭的策展實踐關注聲音實踐與視覺性的交互作用、影像與視覺文化。展覽計畫包括:台灣錄像雙年展「憂鬱的進步」(2012)與鄭慧華合作策展,探索現代性發展歷程在世界不同地區所帶來的衝擊與問題。「健忘症與馬勒維奇的藥房」(2016)對公共典藏與藝術史、現代性,提出七組的提問,給尚未被典藏的事物,預備了一份備忘錄。「困難的風景:聲音製圖學」(2016),以「譜」為主軸,把聲音文化的圖像取徑,提議為建立未來地圖的另類方法。2018年為春之基金會籌劃「聲音想怎樣?」論壇,在過往由視覺藝術主導的創作生產脈絡中,探問被假設為遲到的聲音元素,如何在當代藝術的跨域思維中,以後進之姿,同時推進兩造的問題意識。翻譯著作有鲍里斯・葛羅伊斯(Boris Groys)的《藝術力》(2015,藝術家出版社)。

參考文件

[Interviews]

1. Pi Li in Conversation (2017)

2. M+ Sigg高級策展人皮力 —— 修正中國當代藝術始點 (2016)

3. 【雅昌專訪】皮力:用编年史的M+希克藏品展搭建中國當代藝術史的歷史架構 (2016)

4. Art and Freedom(2014)

[Publication]

1. 《向道德主義告別: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2018)

1-1 《重返社會:楊紫論《向道德主義告别》|ARTFORUM 觀點

2. 《從行動到觀念:晚期現代主義藝術理論的轉型》(2015)

3. 《策劃人時代》(2004)

4. 《國外後現代雕塑》(2001)

[Videos]

1. 皮力《從行動到觀念——晚期現代主義藝術理論的轉型》(公開系列講堂):
(Accessed 8 June, 2019)

2. 雙年展的困境: 從本屆威尼斯雙年展談起

3. 雙年展之尬: 皮力 + Francesco Bonami + Cuauhtémoc Medina 三人談

4. ASIA NOW 2017 || Uli Sigg & Pi Li

[Exhibitions]

1.「過去與未來之間:珠江三角洲的藝術」(2017)

1-1.「廣東快車:珠江三角洲的藝術

2.「對就是錯:M+希克收藏的中國藝術四十年」 (Right is Wrong: Four Decades of Chinese Art from the M+ Sigg Collection) (2014)

2-1 展覽目錄

3. <4th Seoul International Media Art Biennale> (co-curated, 2006)

4. <Under Construction: New Dimensions in Asian Art> (co-curated, 2002)

4-1. Exhibition catalogue:

5. 《潤化:2002 亞太媒體藝術展,北京》(Moist: Asia-Pacific Media Art):

6. 「圖像就是力量: 王廣義、張曉剛和方力鈞的藝術」 (Image is Power: The Art of Wang Guangyi, Zhang Xiaogang and Fang Lijun) (2002)